唐山3D打印

唐山3D打印

当前位置: 唐山3D打印 > 企业新闻 > 3D打印技术与静电纺织技术相结合的起因与作用
企业新闻

3D打印技术与静电纺织技术相结合的起因与作用

更新时间: 2019-11-24 16:13:04  查看次数: 249    

创伤、感染、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大段骨缺损是临床难点之一,多年来许多研究者摸索了大量骨缺损的修复方法,先后经历了自体骨移植、同种异体骨移植、异种骨移植、人工骨替代用品和工程化化人工骨等几个阶段,但即使被称为金标准的自体骨移植仍面临着供区来源有限、给患者带来的副损伤较重等问题。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及患者的迫切需要,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已经逐步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转换,经研究发现,植入体内的种子细胞只有在血管周围150-200μm的范围内才能通过营养的弥散得以存活,如果不能快速建立血管,就难以构建大而有效的器官。因此,对于修复大节段的骨缺损来说,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成骨区血管供应是获得治疗成功的关键,目前有关组织工程骨中血液供应的重建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:

  1. 利用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,但生长因子单纯粘附在材料的表面,不能有效缓慢释放,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
  2. 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支架后植入体内,但形成的组织结构紊乱,容易造成血管瘤的形成
  3. 显微外科技术与骨组织工程联合应用促进血管形成:筋膜瓣包裹术、血管束植入技术,但成功率不高,容易造成副损伤
  4. 联合基因工程技术促进血管的生成,但过程操作复杂

生物支架是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一种能够模仿天然组织功能,适合种子细胞生长和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生物活性材料,是影响组织重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。理想的支架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尽量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;可降解,最终被自体再生组织替代;表面化学特性和表面微结构利于细胞的粘附、生长和增值;可塑性,可根据缺损情况设计外观,便于一次性整体修;70%~80%的孔隙率;内部有三维孔道结构,利于细胞进入和物质运输;有满足生理需要的力学特性。常用制备三维支架的方法包括气体泡沫法、相分离法、冷冻干燥法、沥滤法等,一方面这些方法在孔隙率、孔径、形貌控制、空间取向可控性及力学性能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;另一方面难以制备在结构特点上存在差异的个性化特性明显的支架。


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型领域的一种新兴技术,近年来在组织工程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。3D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优势是:精准医疗,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三维成像数据,快速、精确的制造个性化支架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要求,能够实现支架与患者缺损病变部位的完美匹配;提供一部分的力学性质,满足生理需要的力学特性。但其所制备的支架孔隙率较低,不能为细胞的增值分化提供理想的内环境。


静电纺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多孔支架制备方法,利用电场形成聚合物微小射流,螺旋状运动,最终固化形成亚微米及纳微米超细纤维。该方法优点是:纳米级、高孔隙率和相互连通的三维网状结构供细胞粘附、生长;负载药物的能力,实现各种诱导因子的缓慢释放;仿生化的纤维网状结构,模仿细胞外基质。但其不足是难于提供力学支撑及个性化的外观结构。


鉴于目前现有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存在的问题,我们提出将基于3D打印技术与静电纺织技术相结合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。利用3D打印技术以P3HB4HB为原材料为支架提供一定的力学性能及个性化外观;利用细胞电纺技术为组织工程支架提供有效的三维立体空间,为细胞的增值分化提供仿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与功能。并且在支架中加入内皮细胞及干细胞,实现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构建,两技术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效率,可以实现不同部位、不同要求的骨组织的快速制作。



你可能感兴趣的类似3D打印资讯

对合理使用制度进行3D打印产品的使用调整

肖像食品3D打印算法

目前比较成熟的3D打印技术原理及特点介绍

3D打印与注塑不再相爱相杀而是携手共赢